古代解剖学的认识

  解剖学是医学中最为基本的知识。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学说的产生奠定形态学基础,而且在已知形态学知识基础上,古人还进一步认识到了内脏的某些功能。

  我国古代解剖的起源较早。早在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,先民们就记载了疾首、疾目、疾口、疾耳、疾鼻等,相应地记录了人体首、目、口、鼻、耳等多种人体器官的名称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记载上古名医俞跗实施割腹疗疾术:“割皮解肌,决脉结筋,搦髓脑,揲荒爪幕,湔浣肠胃,漱涤五脏。”反映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解剖知识已有一定积累,并已运用于医疗活动中。《内经》明确提出通过尸体解剖可以认识人体内脏的基本情况。如《灵枢·经水》说:“若夫八尺之士,皮肉在此,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,其死,可解剖而视之。其脏之坚脆,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脉之长短,血之清浊……皆有大数。”《难经》更详细论述了脏腑的形态、重量、容量、色泽等更是有着详细的描述,如“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”“肾有两枚”“胆在肝之短叶间,重三两三铢,盛精汁三合”等。中医学对人体一些较为直观的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,如心主血脉、肺主呼吸、胃主受纳腐熟、大肠主传化糟粕等,大部分建立在形态学知识基础之上。